中国—东盟自贸区为我国自贸区建设提供示范
新华社记者王勉、王军伟
日前中国和东盟正式签署自贸区《投资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已经完成,自贸区将于2010年1月1日如期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作为发展中国家间建立自贸区的探索,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一些重要尝试为我国自贸区建设提供了“样板”。
早期收获计划:自贸区最早的“果实”
刘玉珍是在广西凭祥市浦寨边贸点从事边贸生意的水果批发商。刘玉珍介绍,她从1993年起就开始从事水果贸易,但是长期以来是小打小闹,贸易量比较小。但是,自从2004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后,随着水果贸易逐渐实现“零关税”,她的生意越做越大,现在她每天要从中国的陕西、河北、河南进口十几吨苹果、梨、柑橘等水果出口到越南等东盟国家。
早期收获计划是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最先实施的降税计划,启动时间为2004年1月1日。尽管当时我国与东盟还没有就全部货物的降税安排达成协议,但为了使双方尽早享受到自贸区的好处,树立建立自贸区的信心,双方决定选择一些共同感兴趣、互补性强的产品,用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幅度提前进行降税,先行开放市场。
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后,中国和东盟双方的蔬菜、水果、水产品等进出口数量增加明显。比如,广西针对东盟国家的水果市场,调整水果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柑橘、葡萄等具有优势的温带水果品种,深受东盟国家欢迎,广西柑橘往东盟国家的出口数量以每年30万吨的数量增长。同样,东盟国家的部分水果在中国也销售良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区域合作研究室王玉主说,早期收获计划的成功实施说明,自贸区谈判要分步骤地实施,分阶段地推动,自贸区关税的降低也是从商品到服务再到贸易。这种分阶段实施的办法,既可以打消东盟国家的顾虑,也可以让中国的企业逐步适应随着自贸区的建立而带来的关税的调整。
多予少取、平等互利:双赢的谈判策略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之前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自贸区能够顺利建成离不开多予少取、平等互利这一成功的谈判策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李光辉说。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和东盟国家共同度过了难关。危机之后,双方深刻认识到,加强互利合作,推动经济一体化,是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必由之路。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2年11月4日,我国与东盟10国的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蓝图。
李光辉介绍,在自贸区谈判中,我国坚持了多予少取、平等互利的谈判策略,不仅展示了大国胸襟,也赢得了东盟国家的支持。比如自贸区建立之前,实施早期收获计划,率先降低农产品关税;对落后的老挝、柬埔寨、缅甸实行单边让渡,不要求他们对等开放市场;向非WTO国家提供WTO国家待遇等。此外,中国还积极改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边境经贸发展区,主动推动许多倡议,使周边国家感觉得到实惠。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沈世顺认为,多予少取、平等互利的自贸区谈判策略是中国—东盟自贸区顺利建成的主要经验之一。中国和东盟建立自贸区属于“南南合作”,“10+1”中一些国家的经济还十分落后,在自贸区谈判中,我国坚持多予少取、平等互利,让东盟国家较早地尝到了自贸区带来的甜头,极大地化解了东盟国家的担忧。
博览会——自贸区建设的“加速器”
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副局长农融认为,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作用是自贸区的又一重要经验。
2008年10月23日,在当天下午举行的中国—东盟农垦合作发展论坛暨项目签约仪式上,广西农垦与新加坡、印尼、越南等东盟国家的企业共签约项目34个,总金额151.68亿元。至此,自2004年以来,连续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农垦与东盟国家企业“联姻”项目170多个,总金额高达460亿元。
广西农垦借助博览会平台成功“走出去”和“引进来”是博览会促进自贸区建设的许多事例之一。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5届以来,为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投资、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搭建了重要的桥梁,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顺利建成起到了重要的平台作用。
农融说,5届博览会贸易成交额65.2亿美元,国际投资合作签约额286.2亿美元。截止到2008年底,东盟对华投资累计达520亿美元,中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东盟的投资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完)
版权所有: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 桂ICP备05008372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218号 技术支持:广科网络
地址:中国广西南宁市白云路6号 电话:86-771-5772851 传真:86-771-5719812 邮编:530029